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隨州高新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市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新型產業創新體系,著力打造“雙創”升級版,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鄂政發〔2019〕31號)精神,結合隨州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推動平臺升級,提升“雙創”服務水平
(一)加快科技創新產業基地建設。全面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產業新城。以“四大產業基地”(應急、香菇、地鐵裝備、編鐘文化)建設為抓手,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隨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計劃”,積極促成更多高校來我市建立分支機構、研發中心,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升中國專用汽車之都競爭力;加快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打造中部地區最大的應急產業(專用汽車)研發和生產基地,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實驗室建設。(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經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進企業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四新”經濟,在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領域謀劃建設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業設計中心、新型科技研發機構等各類創新平臺。(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建設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服務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進一步加快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省內外高校院所與我市開展校地、校企合作,共建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完善省專汽研究院、省應急產業技術研究院、省香菇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鼓勵研究院開展體制機制創新,賦予充分自主權,提升研究院市場化運營能力。(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雙創”平臺高品質發展。引導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提升創新創業公共服務運營管理能力,助力入孵企業創新成長。鼓勵市場主體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和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孵化機構,支持國有企業探索以子公司形式設立創新創業平臺。引導“雙創”平臺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經信局、市人社局、市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動環境升級,激發社會“雙創”活力
(五)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壓縮企業開辦和項目審批時限。實施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加強市場監管、稅務部門信息共享和監管協同,大幅降低企業注銷成本。(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商務局、市稅務局、人行隨州中心支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對信用信息公示等工作的督導力度,構建信用承諾、信息公示、信用分級分類、信用聯合獎懲等全流程信用監管機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積極探索產業項目“先建后驗”的管理方式。嚴格依法行政,促進公平公正。(市發改委、市司法局、市住建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稅務局、人行隨州中心支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建立包容審慎的監管工作機制。探索電子證照集中注冊,對跨界融合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協同監管,實行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對政府部門、國有企業負責人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實施創新項目中出現工作過失或影響任期目標實現的,只要沒有謀取私利、符合程序規定,可免除行政追責和效能問責。(市發改委、市審計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創新。加快建立全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圍繞“神農云”“互聯網+放管服”“一窗通辦、一事聯辦”等項目,加快“智慧城市”信息化項目建設實施。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再突破,不斷提升政府數字化治理水平,建立服務高效、治理精準、決策科學的新型政府運行模式。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用工和社會保險制度,加快建設“網上社保”。(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人社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健全知識產權管理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快速協同保護體系。充分發揮市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的作用,暢通從授權、確權到維權的全鏈條快速保護通道,擴大知識產權快速授權、確權、維權覆蓋面,推進快速保護由單一專業領域向多領域擴展。在快速維權需求程度高的技術領域先行突破,運用專利申請優先審查等機制,幫助企業快速維權。強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裁判有機銜接,加大對侵權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完善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三合一”審判制度,建立仲裁保護機制,以市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分中心為依托,建立知識產權快速維權綠色通道,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涉外應對和援助機制。(市市場監管局、市版權局、市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動保障升級,增強“雙創”內生動力
(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財政采取新增、統籌存量等方式,設立1000萬元的炎帝人才支持計劃專項資金。支持企業的科技人才及創新平臺建設,對成效明顯的“雙創”支撐平臺項目及科技人才給予補助獎勵。(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經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落實減稅降費優惠政策。落實增值稅改革、小微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降低司法、公證和國有資產產權交易服務收費標準。在國家規定范圍內,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若有調整,按國家和省最新標準執行。(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發揮創業投資支持創新創業作用。加強與省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銜接。設立市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組建隨州市汽車產業基金。基金重點投資符合隨州市應急產業發展方向,擁有創新技術與創新商業模式,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中小企業。重點關注專用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細分領域的項目,幫助專用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細分領域的中小型企業品質提升,轉型升級。(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完善創新創業差異化金融支持政策。推進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按照協議比例落實分擔風險責任。根據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積極為符合條件的個人和小微企業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免收創業擔保貸款擔保費,支持企業發展。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新型金融服務,暢通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域灘涂養殖權、集體建設用地權、房屋所有權抵押等擔保方式申領創業貸款綠色通道。(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人行隨州中心支行、隨州銀保監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加快創新產品推廣應用。促進我市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水平提高和推廣應用,爭取更多企業產品納入《湖北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加大對重大創新產品和服務、關鍵技術的采購力度。在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招投標活動中,不得變相歧視我市新創辦企業。(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主體升級,構筑“雙創”發展高地
(十五)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技創業。允許地方高校自主開展人才引進和職稱評審。落實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將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取得的績效和參與成熟創業項目作為職稱評審、崗位競聘、績效考核、收入分配、合同續簽等的重要依據。建立完善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提升海外人才創新創業便利化水平。加強海外人才安全防護,健全相關服務機制,支持在隨創新創業。積極落實出入境及停居留便利措施相關規定。對外籍人才和留學生實行簡化申請材料的便利措施,對優秀外國留學生的工作類居留許可申請采取即時審批措施,將法定的15日工作時限壓縮至1日,大力吸引外國留學生在隨就業創業。(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支持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管理制度等改革,引導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快速發展。在高校推廣創業導師制,允許大學生用創業成果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隨州職業技術學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健全“雙創”精準培訓與服務體系。加大返鄉創業培訓力度,實施農業經理人培育、現代青年創新創業培養、新型農業經營帶頭人輪訓計劃,鼓勵返鄉下鄉人員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退役軍人創業素質培養、創業項目指導,扶持退役軍人創業就業。深入推進創新創業巾幗行動,鼓勵支持更多女性投身創新創業實踐。完善人才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加強創新人才住房、子女入學、就醫等生活服務保障。(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團市委、市婦聯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完善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建立科技型企業發掘、培育、扶持、引領等相對成熟的創新主體培育模式,形成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力度,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開發,申報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隱形冠軍示范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動開放升級,高效配置“雙創”資源
(二十)推動全市“雙創”支撐服務體系全覆蓋。總結推廣全市“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經驗,支持新型科技研發機構等各類創新平臺開展合作。引導企業充分利用省科技成果服務平臺“科惠網”的資源優勢,及時發布企業需求信息,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有效對接,用市場化的手段,加速創新成果就地轉化和產業化。積極組織企業參與對外交流活動,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展技術合作、人才引進。(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各地各部門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實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年5月25日
027-87053558
在線咨詢